宿便的危害 人體內真的有數十公斤宿便嗎

本文已影響2.64W人 

以前便祕對於人們來說是微小忽略且不被重視的,在醫學不斷髮展和養生知識普及的今天,人們才逐漸認識到這類疾病的出現並重視。有人說宿便在人體內可重達7到11公斤左右,聽着覺得好可怕,那麼這個是真的嗎?

宿便的危害 人體內真的有數十公斤宿便嗎

很多人都會覺得自己肥胖是因爲體內有太多“宿便”的堆積,只有排出“宿便”才能達到減肥的效果,但排“宿便”真的可以減肥、清腸毒、祛百病嗎?

正常人體含有3至6公斤的“宿便”,肥胖便祕者體內有7至11公斤的“宿便”?“宿便”會壓迫小腸絨毛的活力和彈性,“宿便”發酵、脹氣會導致酸毒症?

關於“宿便”的這些傳言可以相信嗎?今天就給你扒一扒“宿便”到底是什麼鬼?!

連醫生都不知道的“宿便”是什麼?

在醫學書籍中是找不到,“宿便”不屬於醫學概念。那“宿便”這個詞是從何而來的?肛腸科主任周教授給我們做了解釋。

周教授說:這個詞大約是在上世紀90年代,伴隨着洗腸機、腸清茶等廣告而出現的。

關於“宿便”大概有兩個傳說

第一,是指長期存留於大腸內,並附着於腸壁上的糞便,很難排出體外。這樣,糞便內的有害物質對人體無疑就帶來很大的危害。所以,就得服用一些“靈丹妙藥”,才能排出“宿便”。這是完全錯誤的說法。

第二,“宿便”即腸管內長期停滯淤積的陳舊大便。一般3—5日不解大便,而停留於腸管內的糞塊叫“宿便”。這是對醫學中便祕的症狀或疾病概念的歧解。

“宿便”是什麼?醫師表示,正常人需要100毫升以上容量的糞便刺激直腸,纔會引起輕度便意,如果此時因條件不允許排便,便意會很快消失。當到達直腸腔內的糞便容量繼續增加到500毫升以上纔會再次引起便意。

經常忍便的人,腸腔內容易出現糞便存留,如果糞便量不大,不會當時就引起排便感覺,也不會傷害人體,而會在下次排便時,與後面到達的糞便一起被排出體外。

有些患者因爲長期禁食、失水、體弱、疾病等原因,腸蠕動特別慢,糞便中的水分被過早、過多吸收,在結腸中形成特別乾硬的糞塊,而難以向下推進、排出,有可能出現腹脹、腹痛等輕度腸梗阻症狀。

也有部分年老體弱、長期臥牀的患者,因大量乾硬糞便瀦留在直腸腔無力排出,或用力後難以排出,這時嵌塞在直腸腔的大量乾硬糞塊容易引發直腸黏膜的水腫、滲液,甚至糜爛,出現肛門不停流稀糞水甚至出血,而誤作爲“腹瀉”“痢疾”或“痔瘡”等治療。

這兩種情況在某種意義上可稱爲有“宿便”,但都是臨牀上的特例。即使有“宿便”,臨牀上也不常見。

關於“宿便”的五大不靠譜謠言

謠言一

1天以上未排出的糞便是“宿便”。

“宿便”被解釋爲腸腔內停留1天以上而未排出的糞便。然而,從糞便的形成過程來看,食物殘渣停留在人的結腸需要1~3天才排出,這是正常的生理活動過程。

醫學上有一種結腸傳輸功能檢查法,先讓患者一次服下20顆標記物,再每隔1天拍腹部平片,觀察標記物的數量,若72小時能排出80%以上的標記物,則結腸傳輸功能正常。

從醫學上來說,糞便在結腸內停留1天以上,甚至3~7天以上,但只要正常排便,排便時無困難和痛苦,就完全不是問題,不會影響健康。

謠言二

正常人體含有3至6公斤的“宿便”,肥胖便祕者體內有7至11公斤的“宿便”。

“正常人體含有3至6公斤的宿便,肥胖便祕者體內有7至11公斤的宿便”“人體腸道有11斤宿便。24小時不排便,腸菌成爲壞菌大本營”……關於這些“宿便”的新聞報道簡直是聳人聽聞, 但真的是這樣嗎?

結腸黏膜一直在分泌黏液以潤滑糞便,防止糞便粘附,而且結腸一直在進行着由上而下的橫向蠕動、縱向的擠壓運動、向下的整體推進運動,根本不可能有糞便粘附、停留在某處腸壁上。否則在結腸鏡檢查時,怎能輕易地通過服用的藥物將腸道清洗得乾乾淨淨?

周教授也表示,正常人進食後,食物殘渣在72小時後應該完全排出體外。以此推論,正常人大腸內存留的糞便有1至2公斤似乎還可理解。肥胖者的腸內容物不一定多於其他人。

便祕者的腸內容物可能多於正常人,但要達到7至11公斤,也不是容易做到的。

謠言三

排“宿便”的保健品能很好的改善腸道功能。

周教授表示,所謂“排宿便的保健品”,多含有大黃、番瀉葉、蘆薈、酚酞(果導片)等瀉藥。這一類瀉藥的主要成分是蒽醌類物質,通過刺激腸壁的神經元而促進腸道蠕動,達到通便的目的。

這一類瀉藥,只可暫用,不可久用。長期應用的話,第一個危害是使腸壁神經產生耐藥性,藥量必須逐漸增加才能達到治療效果。

第二個危害是能導致大腸黏膜顏色的改變,從檳榔樣花紋至黑褐色樣改變,這在醫學上叫“結腸黑變病”。

謠言四

“宿便”會一直留在腸道內不動。

從消化過程來看,正常人體腸道內的糞便不會長久停留在腸腔內某處,而是逐漸向下移動直至排出,根本就沒有長時間停滯在腸道某處不動的“宿便”。

食物在完成大部分消化、吸收活動後,殘渣進入盲腸和升結腸,這時結腸腔的內容物呈稀糊狀,在向下蠕動、被擠壓、向下推進的過程中。

其中的水分被結直腸黏膜逐漸吸收,腸內大量細菌進一步將其進行分解。食物殘渣被推進到乙狀結腸和直腸時,腸腔內容物通常已經形成條狀糞便。

當糞便被推進到直腸上段時,或人們在早晨起立、下牀活動、早飯後有生理性的結腸蠕動加快(醫學上稱之爲胃-結腸反射),結腸會出現整體推進性收縮。

將已經到達乙狀結腸和直腸上段的糞便向下推進,讓人產生便意而去排便,所以大部分人的糞便是不會停留在結腸、直腸腔內的。

緩解便祕

糞便在大腸內長時間的瀦留,過量的有害物質吸收可引起胃腸功能紊亂而至食慾不振、腹脹、噯氣、肛門排氣多等現象。便祕病人結腸癌的發病率是正常人的4倍多。

臨牀工作中常發現,便祕可誘發心腦血管疾病的發作,甚至猝死。但是,上述的便祕危害是漸進性的,短期內不會出現太大的問題。絕大多數便祕病人不會出現上述嚴重的情況。

便祕畢竟破壞了身體的平衡,總歸是不好的,如何緩解便祕?不妨聽聽周教授給我們的三點建議吧!

第一,飲食療法

飲食療法是治療和預防各種便祕的基礎方法。包括多飲水、多吃富含纖維素的食品。一般要求每天的飲水在2000ml以上。

可以早晨起來先飲用一杯涼開水(蜂蜜水更佳),喝完後立即如廁。即使沒有便意,也應該在廁所坐5分鐘,逐漸養成定時排便的好習慣。

便祕是指由於糞便在腸內停留過久,以致大便次數減少、大便乾結、排出困難或不盡。一般兩天以上無排便,可提示便祕存在。如果每天均排大便,但排便困難且排便後仍有殘便感,或伴有腹脹,也應納入便祕的範圍。

便祕時,常出現下腹膨脹,便意未盡,嚴重者出現食慾不振、頭昏、無力等症狀,這可能與糞便的局部機械作用引起神經反射有關。

1、機能性便祕

這是大腸或直腸的作用減弱,或老是忍住便意而引起的便祕。

2、器質性便祕

這是因爲某種疾病導致腸管變細,或大腸長異物,使得大便難以通過腸管而引起的便祕。此外,也有因先天性大腸形狀異常,而引起便祕的情況。

結語:隨着生活節奏不斷加快,很多人出現了便祕,其中包括老人、年青人、辦公職員、司機、小孩等各個職業和各年齡階段的人士都出現了便祕的症狀。便祕啊,想拉卻拉不出來的感覺真的是痛苦,找對方法很重要。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