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治藥物引起的營養不良?

本文已影響1.64W人 

如何防治藥物引起的營養不良?

    長期服用某些藥物也會引起營養不良。隨着醫學的發展,藥物性營養不良的發生率也越來越高,應引起人們的廣泛重視。

    常有兩種典型症狀。

    消瘦型(marasmus),由於熱能嚴重不足引起,小兒矮小、消瘦,皮下脂肪消失,皮膚推動彈性,頭髮乾燥易脫落、體弱乏力、萎靡不振。

    另一種爲浮腫型(kwashiorkor)由嚴重蛋白質缺乏引起,周身水腫,眼瞼和身體低垂部水腫,皮膚乾燥萎縮,角化脫屑,或有色素沉着,頭髮脆弱易斷和脫落,指甲脆弱有橫溝,無食慾,肝大、常有腹瀉和水樣便。也有混合型,介於兩者之間。並都可伴有其他營養素缺乏的表現。

    許多藥物可抑制營養物質的攝取。如治療兒童多動症的利他林、苯丙胺,可使兒童食慾不振而致營養攝入不足。抗腫瘤藥氮芥類、亞硝脲類可引起患者嚴重的噁心、嘔吐、厭食等不良反應。

    有些藥物,如酚酞、石蠟油等瀉劑,可使腸蠕動增強,腸內食物排空加快,不利於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尤其是對脂溶性物質如脂肪和維生類A、D、K等的吸收。消膽胺也會妨礙此類營養物質的吸收。有些藥物干擾體內營養物質的生物合成和利用而引起營養不良。如長期服用碘胺藥、四環素、氯黴素的患者,可因腸道內正常菌羣受抑制,影響維生素K的生物合成而導致維生素K缺乏。長期服用糖皮質激素可引起蛋白質合成下降,促使蛋白質轉變成糖元,減少組織對葡萄糖的利用和腎小管對葡萄糖的重吸收。

    藥物還可影響營養在人體內的貯存。如四環素、阿司匹林及巴比妥類藥物可增加維生素C在尿中的排泄。硼酸可把血漿中的維生素B置換出來,並增加其排泄量。苯巴比妥、苯妥英鈉、撲癲酮等可加速維生素D的分解。

    防治藥物引起的營養不良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

    首先,應合理地選用藥物,儘可能地避免長期、大劑量地單獨使用這類藥物。其次,用藥後出現與原發疾病無關、與服用藥物的不良反應也無關的營養缺乏症狀時,應考慮停藥,或改用其它藥物。必要時可用小劑量皮質激素增進食慾,補充營養液、能量合劑等,以控制或糾正藥物所致的營養不良。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