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與青春期的孩子相處

本文已影響2.29W人 

近日,呼和浩特市第二十六中學對在校12個班級的學生以及他們的父母進行了一項家庭教育方式的調查,發現家庭教育存在很大的問題,其中,中學生和父母難溝通的問題最爲嚴重,父母和孩子之間缺乏交流和理解。該校副校長龐建中指出,學生和家長溝通難是整個中學裏普遍存在的問題,困擾着很多家庭。

怎樣與青春期的孩子相處

事例

父女共陷溝通難的困惑

曉曉是錫林浩特市某中學初三的學生,自從上了初中後學習成績一直不好,父母又非常擔心她在學校談戀愛,爲此,她和父母吵過的架已經不計其數。期間,她多次要求退學,但是都捱了父母的罵,父親有一次甚至差點動手打她。近日,在父親的要求下,她不得不跟隨父親來到呼和浩特市。曉曉對記者說,她的父親從來都不信任她,帶着她出來名義上是讓她出來散散心,實際上是怕她在學校裏談戀愛。

說話時,曉曉一直苦笑着,她說,她的家庭很富裕,父母都做生意,她和妹妹上幼兒園、小學都是車接車送,在別的同學眼裏總是能看到羨慕的目光,人們卻很難知道,她的父親非常蠻橫霸道,這讓她一直無法忍受。她是那種特別愛美的女孩兒,喜歡打扮,不過平時要買什麼衣服她從來做不了主,父親總要出面干涉。她上小學時的學習成績不算優秀,但是卻是全校的大隊長、女播音員,自己感覺很風光,父親對她的這些成績卻從不買賬。在父親眼裏,學習好就是一切,因此,成績較好的妹妹就成了父親寵兒。上初中後,她開始在學校住宿,離開了父親的約束,她一下子輕鬆了很多,不管是好事兒還是壞事兒,只要是以前不敢去做的事情,都要嘗試,這樣做,她的心裏感到很痛快。慢慢地,她竟然成了老師眼中的問題少年,父親得知後,對她越發失望,兩人的關心更加緊張。

曉曉的父親對記者說,他們夫婦兩人出身貧寒,好不容易奮鬥出今天的成績,所做的一切都是爲了兩個女兒。他們從來對兩個女兒的要求都是有求必應,就是希望兩個孩子能夠有個好的將來,然而大女兒卻不能理解他們的良苦用心,專門和他作對,衣服穿的不得體,髮型留的非常古怪,還曾經以輟學、自殺要挾他。他有時候也想和女兒好好地坐下來談談話,可是每次都是不歡而散不說,還要僵持好幾天,他現在就希望大女兒能夠好好上學,帶她出來也是希望她看看外面的世界,讓她理解人們奮鬥其實都很不容易。然而,女兒根本不理解這一切,他現在就是想知道他們父女間到底哪裏出了問題。

現狀

很多中學生不與父母說心事兒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很多學生出於多種考慮,有心事兒從不找父母說。

“我有什麼事兒從來不和父母親說,也不可能和老師說!”內蒙古某大學附屬中學高三學生小美這樣對記者說。她說,父母每天的工作很忙,休息時間很少,特別是她上高中後更是早出晚歸,一家人都養成了各自忙各自的事情的習慣。父母除了每天簡單地詢問她的冷暖、吃喝之外,很少了解她的內心情感,他們之間也很少交換意見、交流思想。有心事兒的時候,她就找同學或者好朋友傾訴,覺得她們更能理解自己,聽聽她們的勸解和安慰,心裏就會舒服多了,很快就會沒事兒了。如果和父母說了,父母總會表現得過分擔憂,會有很多不必要的麻煩。久而久之,她養成了有事兒自己解決的習慣。現在,她覺得自己長大了,也能理解父母的苦心,有些事兒知道應該和父母商量,但是怕父母太辛苦,於是乾脆自己拿主意。

小美的同學小達則以過來人的口吻告訴記者,初中的時候,很多同學都有一種逆反心理,尤其會對父母所說的話加以反駁,難免和父母發生爭吵,然而隨着年齡的增大,就能慢慢理解父母的心意了。不過,他說他現在依然不能和父母進行很好的溝通,因爲在很多方面,父母和他們的想法都有分歧,由於不想傷害父母的心,乾脆不發表自己的意見,表面上就以“嗯、啊、是的”答應,雖然不是最理想的狀態,但是也很滿足了。小達覺得,迫於現在的社會現實,學校和家長全部以學習爲重,卻忽視了學生心理、能力等其他方面的發展。他對高一時的一節心理課至今仍記憶猶新,那節課他讓他受益匪淺。如果老師和家長能夠了解他們的想法,對學習也會有很大的幫助。只可惜高中三年,他們只聽了一節這樣的課程。

心聲

渴望父母正確引導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在戀愛、理想等很多方面,子女和家長都存在分歧,許多學生表示渴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引導。

呼和浩特市某中學高三學生張越對記者說,現在社會越來越發達,學生早熟是很正常的現象,談戀愛在中學裏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兒了,並非父母所想像的那樣讓人非常擔憂。大多數學生還是能夠很好地處理好學習和戀愛的關係的,我們學校好幾對兒學習又好戀愛也不誤的同學讓很多學生佩服。她覺得,父母之所以和子女有很多矛盾,是因爲觀念不同,父母該做的不應該是一味地禁止,而是應該更加理性地告訴他們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曉曉對記者說,她長的很漂亮,一直有很多男同學追求她,爲此,有些男學生還在學校鬧得很兇,但是她一直都沒有做過什麼,也沒有和任何一個男孩子好過。但是父母一想起這件事兒就生氣,認爲她不是個好孩子,也覺得很沒面子。她一直認爲父母的想法很老土,這也是她和父母鬧矛盾的原因。

小達向記者講述,他讀高二時的一個週六,學校幾個比較活躍的學生組織參加公益活動,他報名參加了,那幾個活躍的學生辦事幹練、想法周到讓他很是羨慕。事後,他一直在思考每天忙忙碌碌、辛辛苦苦學習目的是什麼,他覺得很多學生學了很多知識並不知道怎麼用,隨後自己也開始有了很多美好的夢想。然而,家人和學校則以成績爲準,父親也經常和他說現在社會就業壓力很大,必須要上名牌大學之類的話。他希望父母能夠和他好好談談,怎麼樣才能讓他的夢想和父親所說的社會現實聯繫起來。

說法

增進理解是最好的溝通方式

長期從事學生德育工作、心理諮詢工作的呼和浩特市第二十六中學副校長龐建中說,溝通困難目前不僅僅存在於中學生和家長之間,在大學生中也很普遍。他們在對本校學生和家長的調查發現,溝通困難是家庭教育問題中最爲嚴重的一個問題。其中,初中生大約從初二開始就進入青春逆反心理期,更容易和父母產生溝通困難的問題,甚至會加劇矛盾。

龐建中說,現在的問題學生越來越多,一個問題學生的背後就有一個問題家庭。主要原因是,一開始,家長的撫養和教育意識存在缺陷,從目前的調查情況來看,許多父母依舊對孩子採用單項的教育方式,即孩子必須服從父母的意見和想法,必須依照父母的方式做事,和孩子處於不平等的地位,日積月累,孩子就產生了逆反心理,從而引發矛盾。第二,家庭教育方法和方式存在問題。許多父母鑑於自身的知識結構和素養,採用了不合理的打罵、威脅等不合理、不科學的教育方式對待孩子,加劇了和孩子之間的矛盾。此外,隨着社會的進步,孩子和家長在價值觀上會存在很大差異,雙方關注和關心的問題不一致。對此,增進理解是最好的溝通方式,坐下來心平氣和地好好談談話,不論對或者錯,聽聽彼此的想法和聲音會都有好處,孩子慢慢地就會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父母也能夠知道孩子的想法,最終協調矛盾。去年,該校的一個班級舉辦了一次叫做“懂你”的活動,事前並沒有告訴學生和家長活動內容,而是現場讓每個父母和學生說出自己心中的想法,當一些學生聽到父母的真情告白後失聲痛哭,很多孩子當場跑到父母跟前說出“媽媽我錯了”“爸爸我愛你”“我以後再也不惹您生氣了”之類的真心話,一些家長也紛紛表示,他們從來都不知道孩子有這麼多想法和主意,以及內心未表達過的對父母的愛。龐建中建議,父母要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和他們建立親密、平等的關係,建議家長多陪陪孩子,也希望孩子能夠多理解父母。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