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談紫光閣地溝油事件 誰刷熱了虛高榜單?

本文已影響2.02W人 

(原標題:誰“刷”熱了虛高榜單(調查))

人民日報談紫光閣地溝油事件 誰刷熱了虛高榜單?

1月7日,“紫光閣地溝油”話題登上微博實時熱搜榜。《紫光閣》是雜誌不是飯店,怎麼和地溝油扯上了關係?網友質疑,有人花錢“買熱搜”,僱傭水軍刷熱了這個子虛烏有的話題,這一事件也將刷榜刷單等現象再次推到輿論風口。

刷,是互聯網時代高頻詞。網頁加載更新,叫刷新;帖子反覆出現,叫刷屏。隨着電商發展、自媒體興起、手機應用爆發,出現了刷榜、刷單、刷量、刷信、刷客等新詞。

熱度、好評、銷量怎麼“刷”出來?背後是否有一條產業鏈?記者日前進行了調查。

刷榜

6元買1500個“初級粉”

新年伊始,《紫光閣》雜誌官方微博批評某歌手教唆青少年吸毒與侮辱婦女,引發網友熱議。幾天後,“紫光閣地溝油”話題登上新浪微博實時熱搜榜。隨之曝光的截圖顯示,疑似該歌手粉絲的網友想報復抹黑,卻誤以爲紫光閣是飯店,試圖炒作食品安全問題,鬧出了“紫光閣地溝油”的笑話。

互聯網時代,動輒10萬+閱讀量、超千萬粉絲數、上億搜索量,數量級越來越大,水分到底有多少?

“刷榜、買榜現象,明顯是商業化行爲。炒作話題和熱度,會使社會對信息產生誤會和曲解。”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匡文波說。

記者在某電商平臺上嘗試了多個關鍵字,搜索到幾家能夠提供刷榜服務的店鋪。其中一家店鋪明碼標價,初級粉6元1500個,特級粉9元1000個,精品粉3元100個,月銷售額達1.4萬元。

據業內人士透露,除了買粉絲手動刷評論,也有營銷公司通過特殊軟件遙控手機或自媒體賬號,自動發佈內容、轉發、評論、點贊。去年8月,江蘇邳州市公安局破獲一起特大非法控制計算機信息系統案,犯罪團伙通過木馬程序操控全國各地94萬部手機,給公衆號增粉、點贊,刷閱讀量,獲利高達100餘萬元。

目前,各大互聯網平臺一般都設有相關部門,通過用戶行爲、發佈內容及賬號周邊信息判斷用戶是否爲“水軍”,並進行發佈頻率限制、賬號凍結等處理。2016年11月,新浪微博官方公佈違規刷話題閱讀數的賬號名單,並對話題和主持人封號。

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說:“面對這類行爲應該雙管齊下。網站要承擔主體責任,除了法律責任,還要根據影響範圍、受衆範圍,承擔相應社會責任和道德責任。平臺要落實審覈義務,網民也要強化自身責任。如果一個網民總是發‘紫光閣地溝油’這種信息,網站可以將其列入黑名單。”

刷單

刷一單佣金5到10元

除了刷榜炒作熱點話題以外,通過刷銷量好評製造虛假信息則是另一個“刷”出來的產業鏈。

家住北京朝陽區的公務員胡女士是一名網購達人,小到衣服食品,大到家用電器,基本都選擇在網上購買。在不能看到商品實物的情況下,商品銷量、網店信譽以及買家評價就成了她購買的重要參考。

針對消費者的這種心態,有些賣家動起了歪腦筋,通過刷單炒信製造虛假交易和好評,提高自家商品的排名。

“再爛的商品,有銷量也不愁賣”“刷單刷得好,強過運營和推廣”,在一家名叫“第一刷單”的網站,記者看到了這樣的口號。商家在此發佈需求,“刷客”則按流程接單,刷一單的佣金爲5到10元。目前,該網站依然能正常打開,已有超過3.3萬名會員,發佈了50多萬條帖子,可在淘寶、京東、蘇寧等知名電商平臺刷單。

如果有假物流信息,賣家甚至不用發貨也能完成交易。記者進入一家叫作“空包100”的網站,發現該網站能夠提供多家公司的虛假物流信息,一條價格從1.5元至2.4元不等。由於平臺監管升級,能夠識別虛假和重複的快遞單號,不少空包網站也隨之“升級”,提供“一單一號”“底單備查”等服務。

“電子商務平臺模式中信息流和物流的分離,以及虛擬的環境,都是刷單產生的原因之一。”中國電子商務協會政策法律委員會副主任阿拉木斯指出,“針對刷單、炒信這些不正當競爭和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爲,無論是從刑事、民事還是行政處罰的角度,我國的治理手段都亟待完善。”

1月1日,新《反不正當競爭法》正式施行,一方面明確對商品“銷售狀況、用戶評價”作假屬於虛假宣傳,另一方面新增規定,明確經營者不得通過組織虛假交易等方式,幫助其他經營者進行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

國家工商總局競爭執法局局長楊紅燦介紹:“刷單炒信通過虛假交易生成不真實的銷量數據、用戶好評,對消費者的購物決策產生嚴重誤導,屬於虛假商業宣傳,就是一種不正當競爭行爲。”

1月5日,安徽合肥市工商局網監局成功搗毀市區一處涉嫌從事“刷單炒信”窩點。這是新《反不正當競爭法》實施以來,安徽省查獲的首例涉嫌刷單炒信案。隨着新法實施,刷單炒信將會受到更嚴厲的查處制裁。

刷量

排行榜刷量明目張膽

隨着網絡技術升級換代、客戶需求花樣百出,APP排行榜逐漸成爲“刷”榜新戰場。

去年7月,北京海淀警方破獲一起廣告推廣費詐騙案。在對涉案公司突擊檢查時,民警發現一間不大的房間裏,豎着好幾個兩米多高的架子,每個架子上都整齊擺放着100部手機。“手機牆”上的手機一刻沒閒着,不停重複進入手機應用市場、點擊軟件、下載、安裝、運行等動作。類似的房間還有好幾個,涉及上萬部手機。

原來,此前一家網絡科技公司新開發了一款手機應用,與某推廣公司簽下1000萬元推廣協議。推廣公司通過這樣的技術手段反覆下載,以此騙取推廣費。手機應用下載量倒是提高了,但真正的使用者寥寥無幾。

工信部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1月底,我國國內市場上監測到的移動應用多達391萬款。手機應用在應用商店中的排名與評價已成爲不少用戶下載的重要參考。

有些企業明知數據虛假,也會主動尋求服務。一家名叫“快搜寶APP推廣專家”的網站顯示,該網站可以“超快速度提升各類榜單排名精準獲得目標用戶”,不僅能夠幫助手機應用衝進蘋果手機應用商店的下載排行榜,還能提高關鍵詞搜索排名、刷下載評論等。

在蘋果應用商店搜索“微信”,第一條搜索結果是微信,緊挨着的幾條結果分別是輸入法軟件、彩票軟件和拍照軟件,和“微信”風馬牛不相及。出現這種情況,一般是因爲手機應用購買了“提高關鍵詞排名”服務,蹭熱門軟件的“熱點”,提高自身曝光度和下載量。

有的手機應用選擇衝擊排行榜,尤其是免費下載榜,導致排行榜不能反映真實下載情況;有的軟件則選擇刷好評,評論區充斥着亂碼文字,用戶的真實評價淹沒不見,讓評價失去參考價值。

“手機應用軟件刷量的行爲比較普遍。這些刷出來的數據並不真實。歸根結底,這是商業市場競爭失序的問題,甚至突破了合法誠信的底線。對這種行爲,也適用新《反不正當競爭法》。”朱巍認爲,現在不少公司還用“組合拳”擾亂市場秩序。一方面用黑稿打壓對手,一方面刷量提升自己。我們國家目前針對此類行爲的法律規定集中在民事領域,下一步也可考慮採用刑事手段處理,用以提高法治威懾力和打擊作用。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