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潘金蓮影評 所謂刁民的無謂上訪

本文已影響4.44K人 

體制的樊籠讓人喘不過氣,抽空剛看了這部《我不是潘金蓮》。碰巧,它也講了體制。這個體制在檢察,在政府,在官僚。作爲體制內的滾刀肉,我理應對謾罵批判國家體制的作品豎起拇指,但是看完這部電影,我卻覺得相當氣憤和無趣。

因爲它說得不透徹,不淋漓,還帶着一股假真誠。

雖然是現實題材,角色和故事卻特別架空,體制外看體制,角色動機毫無說服力。因爲和親夫共同謀劃的一場騙局上訴法院,而本不該有結局的上訴又因自以爲的官官相護而不停上訪,追逐十年不停歇,繼而被政府懼怕,被官員呵護。劇中范冰冰飾演的李雪蓮身上所遭遇的奇異事件,彷彿都有一個明顯的劇本套路,讓你置身其中並要篤信不疑。這是導演的野心,是一種有意爲之的捆綁。

我不是潘金蓮影評 所謂刁民的無謂上訪

唯一讓人深省的是李雪蓮遇到的趙大頭(郭濤)段落,雖然這個角色的欺騙動機也是照舊刻意。有些人表面鶯鶯燕燕,背後戳脊梁骨,冷不丁還愛嚼舌根。欺軟怕硬假聰明的勾結,現實情況逼你不能真誠以對。

這不禁讓人想到現代人可能面臨的工作環境和背地下的人事紛爭。

聽朋友說看完電影的檢查局同學特別憤怒,我完全能夠理解。因爲一個藐視法律的人物能夠活着折騰十年,這真是一個奇蹟。且不論她最開始的上訴就是無理取鬧,更別說之後政府官員對她的百般忍讓和畏懼,這都是一個大寫的:不可能。

觀衆不是生存在理想國,這樣的表現形式,不就更加加縱了小市民的無謂上訪?真正委屈有話要說的只能憋着,無人理會,往往會叫屈的卻是一幫因小事哄擡的高姿態,領導懼怕,企圖用紙搓滅火花。這就是現實。

順帶說一句,我家附近就有這樣一個李雪蓮,年年想上訪,政府只能年年伺候着,還把她的子女安排在政府機關。不過她只是覺得自己的社保工資太低。看到這類人,就像看到雞毛蒜皮小事就哭爹喊孃的投訴人羣一樣頭疼。所以電影本末倒置地批評,是不是有所考量餘地?留給一點普通公職人員的生存空間?

現今投訴渠道拓寬,媒體的輿論導向都是傾向公職人員的陰暗面。雖然電影的官僚階級互相推諉展現得很全面,但是面對無謂叫囂的小百姓,我們完全可以say no。

如果不是結尾的硬煽,爲李雪蓮的上訴動機強加一個催淚的彈藥。這就是一個刁民的無謂上訪,作繭自縛,刻意諷刺。每個角色都是不走心的雕刻,讓人想到馮大導演上一部大作《唐山大地震》,投機取巧地展示自己的人文關懷。

接着微博上出現了萬達王思聰和馮小剛導演的撕胯大戰,謂真相就是萬達用這種方式,報復華誼公司挖了他高管的牆角,說不清道不明的捧場,趁此也炒熱了電影。王思聰作爲萬達的活體廣告,他極其聰明,給公衆的形象跟他實際樣子完全不一樣。這傢伙極其有商業頭腦,並非想象中的紈絝子弟。在這場和馮小剛的罵戰之中,得利的難道不是雙方嗎?

劉震雲的小說寫得怎麼樣,我不能發表意見,因爲沒有看過,周圍朋友也對其小說評價尚可。但是之前劉老師女兒劉雨霖導演的《一句一萬句》,我也並不十分喜歡。勝在小說已經把整個劇情故事設置得四平八穩,可惜導演在掌控轉換成影像時還是漏洞百出。和前作《門神》一樣,女孩子的角色總是透射出無比成熟的老成氣質,用自己貧乏的智慧去挑戰世俗世界,自作聰明。前半部分尚且沉住氣,後面衝突不斷逐漸家庭倫理連續劇。整部電影經不起推敲,一推敲裏面都藏着委屈。

我不是潘金蓮影評 所謂刁民的無謂上訪 第2張

在杭州影展映後見到了劉雨霖本人,說起話來頭正腰直根正苗紅,總之要向你灌輸一個理念:如果你有社會危機感,你有婚姻價值觀彷徨,不可錯過這樣一部難能可貴的作品。這是一部好電影,你必須要看。

張叔平作爲美術指導的攝影自然不用多說地美。馮小剛說《我不是潘金蓮》的方圓畫幅構想來源於多蘭的啓發,但是人家小青年至少玩得恣意灑脫,這種巧鑽空子地形式放大讓人徒生好感。

既然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麻利爽快地說。馮氏這種把內容束之高閣的形式化宣泄,以及對任何向右建議的噴射行爲,和刁民的無謂上訪無異。(摘自:豆瓣網 ID:)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