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張徹電影《龍門客棧》 奠定了中國武俠電影格局

本文已影響1.67W人 

【圖】張徹電影《龍門客棧》 奠定了中國武俠電影格局

武俠片以淵源千年的俠文化爲內功,用武舞合一的東方視覺奇幻爲外力,“武打”和“俠義”是武俠片的兩大要義。熱血江湖,快意恩仇,從上世紀20年代至今,中國武俠片創作綿延不絕,已經被世界公認爲中國獨具特色的電影類型。電影研究學者、影評人魏君子認爲,中國武俠電影從整體格局來看,基本分爲胡金銓和張徹兩脈。“胡金銓之俠,是大歷史背景下的家國恩怨,武打注重追求鏡頭語言的創新;張徹之俠,糾結於個人情仇,武打執着於陽剛、慘烈”。 胡金銓《龍門客棧》奠定了中國武俠電影格局 最早的武俠片其實是武俠“神怪片”,以神怪爲主,劍和俠不過是輔助元素。比如1928年張石川導演的《火燒紅蓮寺》打鬥的形式是“口吐白光、指出神劍”。到上世紀四五十年代,中國香港出現“黃飛鴻”系列電影,拳腳功夫取代簡陋特技,俠義特徵開始彰顯。但是武俠片真正成熟是在上世紀60年代,以香港邵氏公司導演胡金銓和張徹爲標誌。

【圖】張徹電影《龍門客棧》 奠定了中國武俠電影格局 第2張

魏君子認爲,胡金銓在1967年拍完《龍門客棧》後,便奠定了中國武俠電影的格局。在胡金銓的電影裏,江湖裏充斥着三教九流、勾心鬥角、血雨腥風,遊俠們則“居廟堂之高俯瞰江湖,處江湖之遠心憂廟堂”,是可以爲國家鋤奸殺敵的俠客。張徹的電影則是另外一種氣質,沒有宏大歷史背景,側重個人恩怨和個體情感。1967年,張徹拍攝了《獨臂刀》,獲得了“百萬導演”的賣座名號。張徹多以男人之間的角力爲主題,武打動作火爆激烈,敘事豪放,風格張揚。

【圖】張徹電影《龍門客棧》 奠定了中國武俠電影格局 第3張

除了對武俠片風格和基調的影響,在電影研究學者、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陳墨看來,胡金銓、張徹對武俠片的貢獻,關鍵是發現了“動作片”的真諦,以動作爲構想和拍攝的核心,電影敘事也尋找或創造符合動作節律的節奏。武術動作變成了武俠片最基本、最重要的電影語言,這種變化促成了武俠片的成熟與發展。 徐克找到了科技與影像結合的武俠新方向 上世紀70年代,武俠片從古代轉到了現代時空,拳腳功夫片成爲市場新寵。這個時期,李小龍橫空出世。雖然只有《精武門》《死亡遊戲》等5部作品,但他以自成一家的武功打鬥,成就了功夫片的鼎盛。此時的功夫片延續的仍是武俠片的脈絡,是武俠片的一個分支。功夫片多承襲張徹一脈。張徹所強調的個人對羣體的挑戰是功夫片重要看點,而他所側重表達的個人恩怨也是很多功夫片的出發點。 在“後李小龍時代”,武俠片出現幾個分支,其中較有影響的是洪金寶、袁和平等人的功夫喜劇和徐克的聚男小編潮武俠片。袁和平導演的《醉拳》促成了功夫喜劇的盛行及功夫巨星成龍的誕生。徐克則開闢了武俠片的另一個影像時代,他的電影風格是對胡金銓一脈的承襲,故事架構、人物刻畫或敘事節奏都可見胡金銓的痕跡。他從1979年的《蝶變》開始,在武俠片中求新求變,《蝶變》的“科技武俠”未能暢通,便轉入《蜀山》的“魔幻武俠”,直到上世紀90年代才找到以科技手段與影像技藝結合的武俠新方向,《新龍門客棧》《東方不敗》《笑傲江湖》等影片,將中國武俠片推至繁華鼎盛的局面。 在徐克的示範下,上世紀90年代,不少電影人聞風而動,市場也因之迅速飽和,開始走向衰落。在陳墨看來,這時期的很多作品經不起時間考驗,隨着技術手段的窮盡,光芒很快就會熄滅,“等不到世紀的盡頭,武俠電影就率先走到了世紀輝煌的盡頭”。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