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檢出致癌農藥殘留 國標爲何頻出大尺度

本文已影響2.41W人 

近日,央視財經頻道《是真的嗎》節目播出一組有關草莓的報道,稱該欄目組記者隨機在北京購買的8份草莓均被檢測出含有百菌清和乙草胺兩種農藥。節目稱,前者含量符合國家標準,後者在國家的草莓殘留物標準中並無登記,但相比歐盟標準,有的草莓超標6倍。專家介紹,美國已把乙草胺列爲B2類致癌物,如長期食用乙草胺殘留的食物,可能會導致乙草胺的代謝物中毒,有致癌性。

草莓檢出致癌農藥殘留 國標爲何頻出大尺度

“隨機買8份草莓,均檢出致癌農藥殘留”,這樣一個結果,無疑再次觸動了國人脆弱的神經。當然了,現實或許還沒想象中那般糟糕。新聞中提到,所檢測出的兩種農藥,其中之一的含量符合國標,另一種則根本不在國標名錄之列——這樣的狀況,我們並不陌生。相當長一段時間以來,虛虛實實的“食品安全”議題,往往都指向了“國標的缺失或滯後”。

草莓有毒?草莓無毒?倘若參照不同的標準,便會有不同的答案。於是乎,這儼然成爲一個見仁見智、各說各話的“謎題”。需要追問的是,事關食品安全的一些國標,爲何每每表現出“大尺度”?要知道,這絕不只是因爲職能部門後知後覺,對某些農藥的藥理屬性缺乏認知與警惕;而是由於,在多元的利益博弈格局下,“國標”或寬或嚴早已超越了科學判斷的立場,而變成各方勢力施加影響之後的妥協產物。

一面是基數衆多的普通消費者,一面是由種植戶、批發商、零售端所構成的完整產業鏈,前者固然希望“國標”能從細從嚴,後者卻傾向於“國標”能從寬從鬆。這些年來,相關“國標”雖然有了長足進步,但顯然遠未達到民衆預期。而若貿然將“國標”與先進水平接軌,又會增加種植成本,削弱農產品的相對競爭力,必會遭到“產銷集團”的反彈。

那麼,在可見的未來,果蔬的安全指數,會隨着國標的收緊而穩步提升嗎?這並不樂觀。隨着有機農業、綠色農業的大行其道,衆多有較高支付力的人羣,率先選擇接受高價換取更可靠的果蔬。這種趨勢,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分化消費者的整體意志,使得呼籲“國標從嚴”的民間聲音弱化。另外,以“國標”體系爲核心的食品安全監管網絡,本就無法做到全面覆蓋。這導致了在很多時候、很多地方,農業生產會一如既往地濫用農藥。

儘管我們承認,確保果蔬安全,離不開一套嚴格的標準,以及確保標準得以落實的監管架構。但僅僅做到這些還遠遠不夠。同樣重要的是,要在現代科學與耕種傳統之間,找到一條滲透和貫通的可行路徑。只有當種植戶被引導、指導着,放棄“濫用農藥”的生產習慣,他們纔會試着改變。這個過程,需要時間,需要耐心,更需要一套能將公共治理意願,延伸到田間地頭的成熟方法論。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