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殺二十萬秦軍真相 項羽爲什麼不肯過江東

本文已影響9.23K人 

劉邦是漢朝的開拓者,當然他能夠從一個小小的乞丐變成漢高祖可以看出劉邦不是任何人能夠挑戰的,在劉邦的生命裏永遠不會忘記一個人就是項羽。當年項羽殺二十萬秦軍真相至今仍是歷史之謎,項羽最著名的就是不肯過江東最後自刎,那項羽爲什麼不肯過江東?下面就由男人世界的小編爲你揭祕一下。

項羽殺二十萬秦軍真相 項羽爲什麼不肯過江東

項羽雕像

公元前206年10月,項羽收復了六國舊地並率領大軍開始向秦地進發。在這支進攻秦朝大本營的軍隊裏有20萬的降兵。項羽因爲怕這20萬秦兵造反於是就在新安古城千秋鎮下令坑殺這些秦兵。

但是,二十萬的秦軍難道真的一夜之間就全部被坑殺了嗎?難道就沒有一個活口嗎?二十萬人被坑殺得一個不留,那得需要多大的一個坑呢?至少得需要四萬立方米的坑吧,而且這二十萬降卒死到臨頭了難道也不會反抗嗎?

據史料記載:項羽坑殺20萬秦軍降卒的地方確實是新安古城千秋鎮。從《史記項羽本記》中記載說的“楚軍夜擊坑秦卒二十萬於新安城南”可以考察驗證。在《括地誌》也記載了“漢新安縣城,即坑秦卒處。”人們通常所說的位於新安以南的楚坑,就是河南義馬二十里鋪村西李杏灣村。

歷史上項羽讓長史欣統領秦兵降卒,這就證明秦軍已經接受改編,因此並沒有繳械,而在一夜間將20萬秦兵都坑殺殆盡這並不容易。正所謂狗急跳牆,把兔子逼急了還會咬人,即便項羽軍隊再神勇,在坑殺秦兵的時候也會再受到秦兵的反抗而受創。

擅長古代戰爭史的秦漢專家、河南大學歷史系教授朱紹豪介紹說:被殺的秦軍降卒應該只有一部分,是跟隨章邯投降而中途又想背叛作亂的秦軍士兵,因爲在當時的情況下,降軍通常有一種膽怯心理,缺乏鬥爭的勇氣。當他們的一些夥伴在被殺戮的時候是沒有人敢站出來反抗的,這樣以來,投降的秦兵編制被打亂了,這個20萬建制的部隊也就不再存在了。

項羽殺二十萬秦軍真相 項羽爲什麼不肯過江東 第2張

項羽畫像

除此之外也不否認虛報殺敵數字的可能。因爲在古代戰爭中,有的將軍打了勝仗,爲了邀功會故意多報,而項羽如果對外宣稱自己坑殺了20萬秦兵的話是能夠起到很好的震懾作用,讓一些還想戰鬥的秦兵自動打消反抗項羽的念頭。

項羽是一個好殺戮的人每次他攻打下一個城池都會進行屠城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是古代的人口並不像現代那麼多,因此一夜之間讓20萬人人間蒸發是不可能了,這個數字有點誇張了。

“生當做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是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的名作。項羽是秦末農民起義軍的領袖,爲人剛愎自用,獨斷專行,因而在楚漢之爭中落敗,最終落得個自刎烏江的下場。項羽爲何不渡烏江呢?兩千多年來,人們有種種說法

有一種觀點認爲,西楚霸王不過江東,是因爲虞姬已死。 項羽的死與虞姬的死有必然聯繫嗎?兩者之間有聯繫,有學者就認爲項羽因“虞姬死而子弟散”心生羞愧,因而不肯過江,拔劍自刎。這樣說很有道理,單純說項羽不肯過江東是因爲虞姬之死就顯得論據不足。而這與《史記》上說的“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以何渡爲!且籍與江東子爲八千人渡江而西,今天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這段話一致。“子弟散”,一方面符合他說的“天之亡我”,一方面也是“無顏見江東父老”的原因。項羽即便過江,敗局已定。因而,他選擇了不渡烏江。

但有的學者提出,自固陵戰敗後,項羽連連敗退,退到垓下,垓下突圍又逃往東南,一直逃至烏江邊。由此可見,他早有退守江東之意,並且是一路逃奔。如果說項羽因失敗使江東八千子弟葬送性命而愧對江東父老的話,垓下被圍時,“虞姬死而子弟散”,他就應羞愧自殺。渡淮之後從騎僅百餘人,至陰陵又迷了路,問一農夫,結果被騙,身陷天澤,被漢軍追上。  如此狼狽的境遇他也沒有羞愧自殺呢!逃至東城,漢騎將之包圍數重。儘管他“自度不得脫”,但還是把僅剩的二十八騎組織起來作了一番拼殺,又“亡其兩騎”。這時候項羽仍“欲東渡烏江”。因而認爲他好不容易逃到烏江岸邊時卻反而感到羞見江東父老而自殺似乎有些說不通。項羽的羞愧之心來得太突然,也不合情理,很可能是司馬遷爲使情節完整而下筆渲染的情節。

項羽殺二十萬秦軍真相 項羽爲什麼不肯過江東 第3張

項羽劇照

有人認爲項羽不渡烏江是出於一種高貴的品質,是從早日消除人民的戰爭苦難考慮的。認爲項羽認識到了長期內戰使人民痛苦不堪,希望這場戰爭儘早結束。項羽確實曾有結束戰爭的願望,也曾想過通過他與劉邦的個人決鬥來將戰爭結束,他覺察到“楚國久相持不決”,“丁壯苦軍旅,老弱罷鞍漕”,所以對劉邦說:“天下匈奴長歲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爲也。”最後他甚至不惜違背自己個性,想要犧牲自己的利益通過和談換取劉邦的讓步,以鴻溝爲分界。但是劉邦卻違約出兵追殺楚軍。當項羽失利並且認識到自己無法立即消滅劉邦而又無法談和的情況下,項羽只有犧牲自己以結束數年的殘殺。據說,項羽當時還是有可能與劉邦抗衡的。

項羽爲何烏江不渡?兩千多年來,無論是文人騷客,還是歷史學家都給予極大的關注,但至今難有定論。

項羽資料 項羽(公元前232年 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戰國末年生於楚國下相(今江蘇宿遷),爲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他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代表人物(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強的武將之一,李晚芳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 項羽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今江蘇蘇州)起義反秦,項梁陣亡後他率軍渡河救趙王歇,於鉅鹿之戰擊破章邯、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秦亡後稱西楚霸王,實行分封制,封滅秦功臣及六國貴族爲王。 而後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進攻項羽,項羽與其展開了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期間雖然屢屢大破劉邦,但項羽始終無法有固定的後方補給,糧草殆盡,又猜疑亞父范增,最後反被劉邦所滅。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垓下(今安徽靈壁南),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邊自刎而死。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