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白起在秦國威望太高,不聽王命就是對王權最大

本文已影響7.18K人 

秦國能夠一統天下有兩個關鍵性的人物--秦昭襄王和白起。白起少入軍旅,從普通士兵升至秦國最高軍事統帥-大良造,不僅因爲他豐富的個人作戰指揮能力,同樣也離不開秦昭襄王的一路支持與提拔。正是兩人的攜手合作才最終奠定了秦國一統天下的大趨勢。

秦昭襄王:白起在秦國威望太高,不聽王命就是對王權最大

然而,兩人的關係還是走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秦昭襄王最終賜死了白起。他們的矛盾是如何一步步積累最終促使秦昭襄王狠下心來賜死秦國的招牌名將-白起的呢?

長平之戰的俘虜問題-矛盾的開始

長平之戰秦國以"誘敵深入"之計圍困趙軍於峽谷,斷糧四十餘天,最後主將趙括突圍時戰死,40餘萬趙軍軍心渙散集體向秦軍投降。在經歷了兩年多的拉鋸戰後,秦國終於贏了,這是秦國君臣期盼已久的事情。然而開心沒多久,另一件頭疼的事情就來了。

秦昭襄王:白起在秦國威望太高,不聽王命就是對王權最大 第2張

秦趙佈防圖

四十萬趙軍俘虜該怎麼處理?

長平之戰打了兩年秦國儲糧早已消耗得差不多,勉強支撐自己的軍隊尚可,平白無故來了另一羣和自己軍隊人數相當的人要飯吃,再強大的國家也耗不起。所以這羣人是絕對不能放到軍隊中養着的。如果把他們遷移到秦國國內分散管理呢?近40萬軍人遷入到秦國需要分出大量兵力來押送看管,光是這路上的糧草消耗就跟再打一次長平之戰沒啥區別,而且趙人國家認同感強,萬一路上來個“吃飽了翻臉”,誰能保證管得住他們!最後秦國君臣一致認同最好的處理方法就是"坑殺",簡單、快捷、省事,只是名聲上有些不好聽。

秦昭襄王:白起在秦國威望太高,不聽王命就是對王權最大 第3張

紙上談兵"趙括"

關鍵是誰來下這個命令!

秦昭襄王是國君,白起是三軍統帥,他們兩都有這個權力。但是,誰下了這個命令誰就要承擔殺降的責任,任憑你再大的功業,青史丹書也會把你寫成一個好殺嗜血的"屠夫"。

秦昭襄王:白起在秦國威望太高,不聽王命就是對王權最大 第4張

秦昭襄王

我們無法考證秦昭襄王是否私底下給白起下過"殺降"的命令,但是從結果來看是白起承擔了"殺降"的責任。歷史記錄以及人們常說的是"白起一戰坑殺趙國降卒40餘萬",而不是"秦昭襄王下令坑殺趙國降卒40餘萬"。

如何處置40萬趙國俘虜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大問題,白起一定會和秦昭襄王私下裏溝通這件事。從秦昭襄王的角度來看,他是不可能直接向白起下達"殺降"的命令。因爲秦昭襄王代表的是整個秦國,這樣的命令會累及秦國的聲譽,全天下都會認定秦國是一個"殘忍好殺"的暴虐國家,進而攜起手來對抗暴秦。而白起只是秦國的將軍,天下人只會把罪責歸咎於他個人身上。

爲了秦國,爲了秦軍,最終白起主動站出來承擔殺降的責任,但是心裏也是十分不滿的。我爲秦國掃清了統一天下的障礙卻還要在歷史上留下如此惡名。

這裏小編覺得,人們只會記得長平之戰的功勞是屬於白起的,誰會去想正是秦昭襄王在後勤輜重、兵員、信息上的全力支持才促成了戰爭的勝利。既然功勞都屬於白起的,那麼他也應該去最大限度承擔"殺降"的責任。

二、是一舉滅趙還是休養生息

長平之戰後,白起本想乘着趙國上下君臣恐慌一舉攻破邯鄲,卻被秦昭襄王以"秦軍疲敝需要休養生息"爲由撤軍返國。這下白起的心裏就更加不滿了,長平之戰我打勝了,殺俘虜的責任我擔了,就是爲了能夠順順利利地攻滅趙國,怎麼反而讓我退軍呢?

秦昭襄王:白起在秦國威望太高,不聽王命就是對王權最大 第5張

白起只需要管如何打戰,秦昭襄王所考慮的問題則要多得多,如軍隊的後勤運輸、佔領地的管理、六國動向等。長平之戰,秦國雖然勝了,但是兵力損失過半,國內糧草耗盡,私下裏六國已經在接洽如何抵禦秦國的問題,如果其餘五國乘着白起進攻邯鄲合兵伐秦,秦國危矣。 趙國成年男子全部被秦軍坑殺,趙人對秦軍恨之入骨,滅亡趙國之後需要派軍隊長期駐守 ,在幾年的時間內趙地都會是秦國的拖累和包袱,經此一戰秦國也是一身傷,能熬過這幾年嗎?他不能拿秦國的國運來賭。

還有更重要的一點,白起的功勞已經夠大了,如果再讓他建立滅趙之功,那麼他在秦國內外都會成爲"神"一樣的人物,無論是在軍隊還是在百姓心中的威望都會超過他這個君王。天下人也許只記得是白起消滅趙國,幫助秦國開疆擴土,奠定了秦國一統天下的局勢,誰會記得是秦昭襄王在背後的鼎力支持,要糧給糧要人給人才使白起建立起這不世之功。白起威望太高了,這讓秦昭襄王又想起了母親宣太后和舅舅魏冉把持朝政的時代,天下人只知秦有四貴而不知有大王。秦昭襄王不敢拿國運做賭注,也對白起有了提防之心,權衡之下還是作了撤軍的決定。

三、抗拒君命

秦軍從趙國撤退幾個月後,秦昭襄王對天下形勢有了新的判斷。幾個月以來五國一點反應也沒有,足見懼秦之心甚重,經過幾個月的休整,秦國的各項運行機制有所恢復,糧食儲備有所增加,秦軍武備也全部更新,軍心戰力也都得到極大的恢復,這個時候攻打趙國應該是十拿九穩的事情。正好武安君白起病了,把這個天大的功勞給其它的將領是再好不過的事情。

可惜秦昭襄王這一次錯判了形勢,五大夫王陵攻趙國邯鄲遭到趙國頑強抵抗,損失慘重。秦昭襄王請白起出戰,白起推脫:"此時攻邯鄲,趙國已經有了充分的準備,上下齊心,加上諸侯在外策應,秦軍有被夾擊之危,這個時候斷不可攻趙。"秦昭襄王一聽心裏不高興了,拒絕出戰是吧!你就是在怪我上一次沒有直接攻取邯鄲,我就偏不信沒有你秦國就攻不下邯鄲。

秦昭襄王:白起在秦國威望太高,不聽王命就是對王權最大 第6張

於是秦昭襄王用老將王齕換下王陵繼續圍攻邯鄲,魏國和楚國同時出兵救趙,秦軍損失慘重。秦昭襄王感覺此時退兵臉上實在是臉上無光,再一次放下面子請求白起出戰,然而白起以先前的理由拒絕出戰。秦昭襄王一下就火了,邯鄲之圍是我力主,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是我的過錯。但是我以君王的身份三番兩次來請你,你卻總是推脫,君王的威望和顏面何在,我不能要一個自視甚高不聽話的將軍。

秦昭襄王:白起在秦國威望太高,不聽王命就是對王權最大 第7張

白起能打戰,這是公認的事實。但是百戰百勝就會有功高震主的危險,當你在軍隊百姓中的威望超過君王時就得小心翼翼了,懂得犯錯也是一個規避君王猜忌的好辦法。白起碰到了是一個好君王,也是一個不好的君王。好的是這位君王傾全力支持他建功立業,不好的是這位君王有過長達數十年王權被架空的經歷非常忌諱哪些威望過高而又反襯出自己無能的人。白起恰恰又成爲了這樣的人,他在國人心目中是"戰神"般的存在,威望遠遠蓋過了當年的宣太后和丞相魏冉。在長平之戰中白起滅趙軍四十五萬,其後的邯鄲之戰由秦昭襄王力主卻戰敗連連,兩相對比之下秦昭襄王也覺得臉上無光。白起這個時候如果照顧到秦昭襄王的面子掛帥出征,即便敗了秦昭襄王把他視爲自己人加以重用。但是偏偏白起把自己擺到了秦昭襄王的對立面,三番兩次抗拒君命,讓自己君王顏面掃地,最終使秦昭襄王狠下殺心。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