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爲啥要撤三藩?

本文已影響5.92K人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員胡一舟

設三藩是清初定時,南方不靖,而八旗兵力不足,故利用明降將以所部綠營兵征討、鎮戍、招徠漢民,是一種權宜之策。本來設有四藩,其中耿仲明病死,其子繼茂襲爵;孔有德因罪自裁,且無子,被除爵。這樣就形成了三藩格局,即平西王吳三桂(川、貴、滇)、平南王尚可喜(廣東)、靖南王耿精忠(繼茂子,福建)。三藩中吳三桂勢力最大。

康熙?帝爲啥要撤三藩?

康熙帝畫像

那麼清廷爲何要撤三藩,我認爲最主要的是天下已定,這其中包括唐王、桂王、魯王政權先後破產;與李自成餘部的戰爭也取得勝利;鄭成功偏居臺灣;所以設立三藩的目的已經達到,鳥盡弓藏的一幕自然要開始籌劃。另外支撐清廷撤藩還有一個傳統王朝的邏輯:“藩鎮強大,終非朝廷之福”。這就構成了清廷撤藩的動機,下面我們不妨看看三藩爲何非朝廷之福:

首先,三藩是國家的財政負擔。據順治十七年數據,雲南一省俸餉就耗費白銀900餘萬兩,再加上其他開銷和剩下兩藩,朝廷一年輸送往三藩的餉俸達2000萬兩以上,而據統計十八世紀前清廷一年歲入僅4000餘萬兩,所以“天下財賦,半耗三藩”,並非虛言。

再者,三藩可置官吏。以吳三桂爲例,吳三桂所選官員稱“西選”,“西選”尚在“部選(吏部、兵部銓選)”之上,也即吳三桂有優先任用官員的權力。不過這裏需要澄清一點,“西選”是指雲貴兩省有缺銜,吳三桂有權抽調他省或京官充補,不是說他可以任免他省官吏。不過這也是一個很

大的權力。由此,“西選”官對吳“改容加禮,唯恐得罪藩府”。

康熙?帝爲啥要撤三藩? 第2張

平西王吳三桂畫像

三者,三藩擁兵自重,不服王命。清初設三藩時,尚藩、耿藩各有六七千綠營兵,另有丁口二萬,吳藩有綠營一萬二,丁口數萬。後三藩多有徵戰,兵力亦不斷擴充,以吳藩爲例,雲貴總督亦要受其節制。清一統後共有綠營兵約60萬,而三藩餉費半耗天下之賦,三藩擁兵之盛,可想而知。至於不服王命,有代表性的如順治十七年議裁吳藩綠營兵五分之二,吳竟挑唆緬甸、水西(貴州土司)各自叛亂,以此回絕清廷裁兵要求。又如順治駕崩,吳藩率兵弔唁,清廷畏懼,僅令吳在城外設祭。

此外,三藩有不臣之心,主要指的是吳藩。如吳三桂據南明桂王五華山舊宮爲藩府;通使達賴(人臣無外交);與藏地開茶馬之市,括蒙古、西康馬,歲計千萬;榷鹽井,開礦山(中央壟斷權);潛積硝礦(火藥原料),斂金銀(硬通貨)等等。

康熙?帝爲啥要撤三藩? 第3張

自五華山俯瞰昆明

綜上所述,清廷有撤藩的願望,同時三藩所爲也給了清廷理由,康熙帝又是個不安分的皇帝,所以撤藩順理成章。

編輯:桂強

本文爲一點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