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婚一族:三次從婚禮上逃走

本文已影響9.45K人 

恐婚一族:三次從婚禮上逃走
 
  當事人:許小姐 25歲 保險公司職員
  
  戀愛時間:3年
  
  採訪許小姐的時候,記者得知,再過一個星期,這位25歲的姑娘就要和相識三年的戀人跨進婚姻的殿堂。然而在採訪中,許小姐絲毫沒有對未來婚姻生活的憧憬與嚮往,相反,一種忐忑和惶恐時時寫在她的臉上。
  
  “就要結婚了,可是我心中完全沒有對做新娘的期盼,相反,腦子裏卻總是充斥着到底該不該結婚的猶豫,想到未來的婚姻生活,心中有說不出的害怕,總覺得自己彷彿不能承受婚姻帶來的壓力。”
  
  記者從採訪中瞭解到,像許小姐這樣因爲害怕結婚後生活壓力過大,是年輕人遲遲不願結婚的主要理由。這些年輕人往往和許小姐一樣有着穩定的職業和收入。因此,對於他們而言,婚姻壓力與物質壓力並無關係。作爲獨生女,許小姐在家中受到了父母加倍的呵護。從讀書到穿衣吃飯,事無鉅細都由父母爲其設計。許小姐坦言,“我連自己都照顧不好,家務事一概不會,一旦成家,怎麼面對整個家庭的事務?”
  
  婚姻專家認爲,年輕人所擔心的婚姻帶來的壓力,實際上是一種對家庭的責任感,這正是許多都市青年逃避的問題所在。這在長期被父母照顧得過多的年輕人中尤爲普遍。一直以來,他們不用擔心柴米油鹽等生活瑣事,因此獨立生活能力也較差。而長期的依賴生活,使他們不懂如何照顧別人,更不懂如何組織家庭。令人擔憂的是,許多年輕人並不願意改變這一現狀,不願通過成立家庭變依賴爲獨立。因此,導致了對婚姻的恐懼心態。
  #p#副標題#e#

恐婚一族:三次從婚禮上逃走 第2張
 
  當事人:李小姐 29歲 總經理助理
  
  戀愛時間:3年
  
  “上個星期五,我剛從婚禮中逃跑。現在,我無顏去面對親屬和朋友,更不知道如何去見我的男朋友。”見到李小姐,記者很難以想象如此柔弱的女孩會作出這麼膽大的事情。然而,這已不是她的“初犯”,而是第三次逃婚。第一次是婚姻登記處臨陣退縮。第二次是在結婚儀式的前幾天“出走”,到海南獨自旅遊“避難”。
  
  李小姐和現在的男友相戀已經兩年,彼此的感覺都很好。
  
  半年前,男友提出結婚時,李小姐猶豫再三。雖然,逃婚的陰影已經隨着時間消失,但是婚姻在她的感覺中,像包圍在身邊的一眼不可測的深井。但是想到男友的好,李小姐最終還是下定決心和他步入婚姻殿堂。沒想到,隨着婚期的臨近,她的心情也慢慢地落入谷底。結婚前夕,她更是寢食不安。
  
  “結婚那天早晨,看着鏡中的人,眼睛紅腫,臉色蒼白,蓬頭垢面。近一個月的恐慌時日已經讓我自己也認不出自己來了。我彷彿已經能看到結婚十年後自己那黃臉婆的樣子。一切都歸於平平淡淡,晚上和丈夫靜靜地坐在客廳中,整天忙着柴米油鹽,做家務。和其他人的交流話題也會流於孩子和丈夫。”
  
  對李小姐產生最大影響的是她周圍已婚的同事和朋友。另外,她的母親也爲她的逃婚而煽風點火,不停地在她耳邊吹風:“結婚前一定要考慮清楚,不要像我那樣衝動。”思來想去,李小姐寧願守住現在,讓自己的感情處在一個最佳狀態。於是結婚當天,她一個人躲在酒吧喝酒。“望着天色漸漸暗去,感覺漸漸地輕鬆下來。一個月的緊張情緒頓時煙消雲散。”
  
  專家指出,婚前緊張並不罕見,但像李小姐這樣因爲擔心結婚後自己會變成“黃臉婆”,完全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現。事實上,結婚並不會使個人習慣帶來大的改變。結婚前解決不了的事情,不要指望婚姻能解決。同樣,結婚前已經養成的習慣,也不會因爲婚姻而推翻。李小姐儘管已經29歲,但她對婚姻的領悟的確非常膚淺。專家同時指出,這樣的觀點,在都市白領中十分常見。
  #p#副標題#e#

恐婚一族:三次從婚禮上逃走 第3張
 
專家點評
  
心理年齡趕不上婚姻年齡
  
  現在的年輕人心理年齡很不成熟是造成對婚姻恐懼的關鍵性因素。天津社會科學院社會研究所的所長潘允康認爲,年輕人在接受高層次的教育的同時,整個“人生”也隨着往後推移。
  
  當他們23歲從學校畢業後在接觸社會很短的時間內又立即進入了婚齡階段。由於接觸社會時間不長,各方面都還未成熟。婚姻,看上去是兩個人的行爲,同時也是一種社會行爲,需要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和社會程序。《新婚姻法》規定了夫妻雙方應對老人、對子女、對財產糾紛等問題所負的責任。
  
  從單身到丈夫(妻子)或者說到父親(母親),步入婚姻殿堂後,男女都要進行角色的轉換。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大衛奧爾森指出,懼怕結婚的現象在全世界都能找到。在美國也有許多人害怕結婚,害怕因爲各種各樣的原因產生婚姻的不快。
  
  二十年前,美國很少有人會在婚前作準備,而在最近的五年內,有越來越多的人蔘加婚前培訓,特別是第一次結婚的人。目前,美國各種各樣的婚前培訓,有70%的年輕人在結婚前將接受八到十個小時“熱身”。培訓中包括各種婚姻的技巧,如何解決衝突,如何預防一方控制另一方的自由等等。
  
  長期從事婚姻心理諮詢工作的俞先生也感受到了周圍朋友和年輕人的這種心態。他認爲,婚姻前後有一個轉變,甚至是反差是必然的。新郎新娘在結婚之前可以就這個問題,以及雙方怎麼處理彼此的關係,包括對方的朋友來家裏或者說我出去玩,或者怎麼處理咱們經濟上的關係,有一個開誠佈公,彼此坦誠的談話,能夠把這種東西作爲一個家庭以後生活的方向確定下來。
  
  當然,獨生子女的父母們也是婚姻恐懼症的“催生劑”。一路上包辦了孩子的所有衣食住行。至今,還有不少獨生子女在心理上還沒有“斷奶”,面臨婚姻大事會更加束手無策。由於得到父母太多的呵護,現代年輕人特別容易將自我放在一個特別的位置上,以自我爲中心的現象特別明顯。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