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自殺的心理病源

本文已影響1.88W人 

有媒體22日曝料,年僅39歲的人大化學系主任墜樓身亡。僅最近一週各地就發生了多起自殺事件:南京“走飯”自殺、佛山一男3天兩次自殺、福建65歲老太跳海自殺、西安一司機反鎖車門自殺……而近年統計分析表明,自殺者中50%-70%是抑鬱症病人。

專家解讀自殺的心理病源

羣體分析:青少年比例陡增

來自衛生主管部門的資料顯示:江蘇居民心理疾病、心理障礙的患病率,約爲14.7%。

南京腦科醫院副主任醫師曹棟說,相對於龐大的潛在自殺人羣來說,就診的僅是極小部分。研究分析,自殺之因,主要由生物、心理、社會三方面因素決定。目前業界普遍認爲,對自殺影響最大的是社會因素。當下,正處於社會矛盾尖銳期,也是社會問題多發期。各行各業競爭加劇,青年人的就業、考研、婚戀壓力變大,成爲導致自殺現象增多、年輕人自殺增多的客觀因素。

南京市第一醫院心理科副主任醫師王軍分析,青少年心理特徵尚未完全定型,面對挫折往往缺乏足夠的應對能力。而且,現在的青少年基本上是獨生子女,特有的依賴、敏感、孤僻等羣體性格特徵,決定了他們中一些人的無助感、孤單感異常強烈;他們又成長在網絡時代,很多人因沉迷網絡而溝通能力降低,因此,更容易產生心理疾患乃至心理抑鬱,直至自殺。

社會病因:人文關懷普遍缺失

專家認爲,時下的人際關係結構和社會用工方式,也加劇了心理疾病多發。過去的職工是“單位人”,一旦有人遇到想不開的事,黨、政、工、團都會出面做思想工作,同事也會伸出援助之手。“其實,這就是最基本的心理疏導, 相當於爲社會築起了第一道‘防火牆’”。 而當下,大多數單位在這方面已“功能退化”,大多數企業的用工方式也缺乏人文關懷。

省社科院李寧寧研究員進一步分析認爲,自殺率升高與當今的教育方式也有一定關聯。人們評價一個孩子是否成功大多“唯成績論”,而對於孩子的心理成長、個性品質以及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卻普遍缺乏足夠重視,導致很多孩子長大之後,一旦遇到困難就不知應該如何解決,普遍缺失社會適應能力。

專業癥結:10萬人僅一名心理醫生

目前,國人有了心理問題,大多數是“憋悶在心裏”,僅有少數人會到醫院去看心理醫生。這當然有社會習慣與文化傳統的原因,不過,也與我國心理醫生奇缺有關。在美國,每1000人中有1名心理諮詢師,而目前我國每10萬人僅能配備一名心理醫生。在南京,除腦科醫院、中大醫院等醫療機構現有幾十名具有國家衛生部認可資質的心理醫生外,其它醫院心理醫生多數爲兼職

心理醫生不僅人數少,水平也參差不齊。據介紹,國外對從事心理醫生工作的人,有着嚴格的專業要求,而我國從事這方面工作的人員,大多數沒有接受過必要的專業訓練,有些則是從醫學、社會學、倫理學“轉行”而來,缺乏一定的專業素養。而解決這些問題,牽涉到教育、衛生、勞動多個部門,是一個“系統工程”,可謂任重而道遠。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